为期一周的听课学习已经圆满画上了句号,一中教师毫无保留的指导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未来前行的道路。一路同行,风雨兼程,感谢他们的无私帮助、团结向上、兢兢业业,这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文化,一种生存状态,在这么多优秀老师组成的集体中,音体美组的老师都得到了非凡的成长。
周念祖学习心得
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就要结束了,虽然时间短暂,但却收获满满。我十分荣幸的得到了艺术组孙老师的悉心指导,在音乐教学与艺术人才培养方面都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通过聆听孙老师的音乐课,打开了我对高中音乐教学全新的授课思路,孙老师很重视音乐实践活动,他摈弃了高中音乐课堂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大胆引导学生参与声乐演唱,合唱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美感,领悟艺术的价值,绽放青春的光彩。孙老师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常常会用动人的故事,把学生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他还特别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优点,从不吝啬于对学生表达自己的鼓励和赞美,孩子们在他的课堂上总能突破高中生的腼腆与羞涩,尽情高歌,充分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在特长生培养方面,孙老师也毫无保留的跟我分享了他的经验,提醒我要学会发掘和培养有音乐特长的学生,要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帮助这类学生提早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在临近高中音乐学测的关键时期,孙老师给我看了艺术组为孩子们精心准备的考前复习资料,向我传授了有关复习指导工作的时间规划与内容安排。更让我深感荣幸的是,孙老师让我帮助他一起为香港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林深先生的自传回忆录做批注,使我有幸成为这本还未出版的著作的第一批读者,了解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首支国立交响乐团的组建和发展历程,以及市一中曾作为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所在地的那段珍贵历史。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此次跟岗学习,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开阔眼界,交流经验,提升自我的好机会,非常感谢一中的领导和老师们,能提供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让我们两校教师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所学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正行中学的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钰丰学习心得
本周正行中学体育组来到常州一中跟岗学习,在这难得的机会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中体育组每天早上组织的早锻炼活动。早锻炼不仅仅是对体能的锻炼,还能体现出校园的文化精神,同学们听到广播后迅速下楼集合,短短几分钟,两个年级的学生就全部到位,精神饱满准备就绪。在体育组王老师的组织下开始做广播操《舞动青春》,动作整齐划一,朝气蓬勃。接下来是一中自编的体能操,锻炼内容设计张弛有度,简单易学,场地利用率高,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值得其他学校模仿学习。
一中体育组的曹波老师教学严谨,一丝不苟,作为一名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他对工作没有丝毫懈怠,几乎每天上班都是最早到岗,他设计的途中跑课程虽是老教材,组织形式却很新颖,别具一格,令观摩的年轻教师深感敬佩。
体育组长陈旭老师基本功扎实,篮球在他手中就像是装了导航,几乎百发百中,看得学生热血澎湃,燃起了学习的热情。
王姣老师身怀六甲任然坚守教学岗位,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是大家心目中的最美教师。
王涛老师虽是新教师,上课却是有条不紊,淡定自如,是年轻教师的好榜样。
本周的跟岗学习使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一中体育组的老师们就像港湾的灯塔,在漆黑的夜里发光发亮,为我指明了方向。
贺妍颖学习心得
一周的听课学习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一中体育教研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常态。老师们用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引领我们走进真实的教学世界。
曹仪钦老师设计的不断变换体操垫的形状既可以解决蹲踞式跳远中起跳后的快速收腿问题,又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曹老师的课堂有条不紊,淡定自如。他围绕着体操垫展开一系列教学,从热身到主教材到最后的放松,体操垫都贯穿始终,做到了一物多用。
陈旭老师精心的场地布置与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使篮球直线运球变得如此高效、有序。陈老师通过地上粘贴的八条直线组织学生由慢速到快速、由右手到左手层层递进的运球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知动作要领,掌握动作技能。陈老师能理性地驾驭着课堂,细心地挖掘学生资源,耐心地静候学生收获,评价及时准确。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提升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改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美好应该是在研究中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在行走中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中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与幸福。此次跟岗学习正如一双温暖柔情的大手,它传递给我们新的理念、新的生存方式,引领着我们走向美好,感知美好,体验美好,收获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