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民歌是我国汉族地区流传的一种口头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汉族民歌不仅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10月27日上午,高婧仪老师以“汉族民歌”为主题开展教研课,详细地讲授了汉族民歌中“号子”的历史、特点和演唱方式。
课程正式开始前,高婧仪老师为了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澧水船夫号子》的结构与内容,特意创设了贴近校园生活的“拔河比赛”场景。而《澧水船夫号子》的四部分结构,也可以与拔河整个流程相契合。
“引号”,领唱用有气势的音效唱简单的词,和唱用一些衬词进行附和。(拔河未开始时,班主任老师鼓舞士气,同学们跟随感叹词附和。)
“平水号子”,领唱的词开始变得具体,和唱依旧是用衬词进行附和。(拔河开场,班主任老师教授同学们如何使劲,如何用力。)
“过滩号子”,领唱的速度开始加快,歌词变得复杂多样。和唱除了衬词外,还会简单重复领唱的词。(拔河进入白热阶段,班主任和学生的比赛状态都进入到激情状态。)与此同时,高婧仪老师还带领同学们通过“过滩号子”经典节奏型的击打,体会“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前十六后八”的节奏特点。
“平板号子”,歌曲状态恢复到平稳,表现出对未来的期待。(拔河胜利,欢呼结束后,同学们恢复冷静,开始进入下一个比赛项目的准备中。)
汉族民歌往往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在情景的创设中既让同学们体会了“号子”的结构特点,还显示出“号子”的感染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节奏把握、音调调整、语调变化等都是号子中非常重要的音乐元素。
本次教研课不仅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号子”的音乐魅力,而且也让他们明确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家也会更加努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来源丨音体美备课组
文字丨音乐备课组
图片丨朱奕凝
审核丨高婧仪、吴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