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下午第三节,彭娇老师在高一11班开设《念奴娇·过洞庭》公开课。本堂课以“澄澈”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张孝祥笔下的洞庭湖,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格之美的交融,展现了古典诗词教学的深度与魅力。
一、情境导入:自然与心灵的对话
课堂伊始,彭老师以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和冯延巳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们在朗读中感受到诗词中“物我相融”的意境,为后续学习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任务驱动:品景之妙
在“品景之妙”环节,彭老师以“让我们乘一叶小舟,观洞庭之景”为任务,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上阕中洞庭湖的景物特点。学生们围绕“风色”“玉鉴琼田”“表里俱澄澈”等关键词展开讨论,体会张孝祥笔下洞庭湖的平静、辽阔与明净。彭老师适时点拨,通过对比“风色”与“风声”,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精妙;通过分析“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比喻与夸张,引导学生想象湖面的广阔与晶莹。
三、背景链接:感悟词人品格
在“悟情之妙”环节,彭老师结合张孝祥的生平背景,深入剖析下阕的情感内涵。学生们通过“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稳泛沧浪空阔”等词句,感受到词人在宦海浮沉中坚守初心、孤勇前行的精神品格。彭老师特别强调了“表里俱澄澈”的双关含义,既写洞庭湖的水天辉映,又写词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格之美,引导学生理解“物境与心境交融”的哲学境界。
四、情感升华:扣舷独啸的豪迈与旷达
在课堂的高潮部分,彭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深层含义。学生们通过朗读与讨论,体会到词人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与面对现实失意的愤激不平。彭老师巧妙地将苏轼《赤壁赋》中的“扣舷而歌”与张孝祥的“扣舷独啸”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两位文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不同心境与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