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校本研训>>文章内容
巧用三角恒等变换,破解应用难题——徐永忠开设《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问题》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5-03-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婧怡

  2025年3月14日上午第三节课,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徐永忠在常州市正行中学高一(6)班带来一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三角恒等变换的应用问题》。


  徐老师从教四十多年,坚守在教学一线,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他的课堂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本节课,他独具匠心,以介绍国际数学节和华罗庚的名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以教材的例习题为素材带领学生开始探索之旅,使学生领略三角恒等变换在几何最值问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紧紧围绕“化归”这一核心思想,通过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最终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组内听课.jpg


  

同组评价

  在今天——“国际数学节”,我有幸聆听了徐老师讲解三角函数应用题,受益匪浅。徐老师以生动的实例引入,将抽象的三角函数概念巧妙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讲解过程中,徐老师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通过上台演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特别是在解析难题时,徐老师不仅给出标准解法,还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整堂课逻辑严谨,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艺术的魅力,以及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的高超技巧。——高一数学组黄佳慧

  通过观摩徐老师的课堂,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学应始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三角恒等变换不仅是公式的记忆,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钥匙。在今后,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以下几点:情境的真实性,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发探究兴趣;思维的递进性,通过变式与拓展,逐步提升问题难度,避免跳跃式教学;素养的渗透性,将建模、运算、推理等核心能力融入每个环节,而非孤立训练。同时我要关注本课的“化归思想”与变式设计,尝试融入更多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与实用性。——高一数学组朱雨彤

  周五,我聆听了徐老师的校内公开课——《三角恒等变换应用问题》,收获颇丰。开课时恰逢国际数学日,更增添了别样意义。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热情高涨。徐老师巧妙运用划归思想,将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化繁为简,从基础例题出发,由浅入深不断递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理解解题思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整堂课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充分展现了正高级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高超的教学技巧 ,为三角函数教学提供了极佳范例。——高二数学组陈超超

  有幸观摩正高级教师徐老师的数学课堂,我收获颇丰。这节课徐老师从具体实例切入,让抽象知识变得易于理解。讲解时,他不断进行题目变式,拓展学生思维。授课中,徐老师注重启发,鼓励学生思考,还常邀请学生上台板演,根据解题步骤给予精准指导。

  徐老师的这堂课为我树立了优秀教学典范。我会将此次所学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提升教学能力,努力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课堂。——高二数学组姜欣

  周五上午,我有幸聆听了徐永忠老师的公开课,受益匪浅。徐老师由一题半圆的内接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入手,激发同学们的思维,从设边和设角两个角度解决问题,并将其改变为圆和四分之一圆的内接长方形,带领同学们采用设角的方式探究其最大值,并将扇形的圆心角再次加以改变,让同学们独立解决,并总结一般思路,渗透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努力研究,尝试对母题进行各类变式训练,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这一类题目蕴含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高三数学组张晨希

  在今天的示范课上,徐永忠老师带领学生探索了扇形中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问题,在几何与函数的交汇处展开了一场思维探险。从半圆形到圆形,再到任意圆心角的扇形,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像剥洋葱般揭示问题了的本质。

  最令我着迷的是徐老师对化归思想的精妙演绎。面对扇形里截矩形的研究,徐老师引导我们利用对称性将图形分割成两块。这种“变陌生为熟悉”的智慧,如同在数学迷宫中找到了阿里阿德涅线团。

  这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思维的真谛不在于记住公式,而在于掌握将未知领域映射到已知疆域的方法。“解题如探案,关键要找到转化现场的蛛丝马迹。”这种思维方式,或许正是打开数学之门的万能钥匙。——高三数学组俞彦卿

  来源|正行数学组

  文字|朱雨彤

  摄影|朱雨彤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正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后曹路9号 电话:0519-88116183 、0519-8811618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