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下午,高一语文组孙蕴茹老师在高一13班成功开设《祝福》校级公开课。整堂课目标清晰,环节紧凑,学生参与积极,展现了孙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勇于探索的教学态度。
课堂聚焦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孙老师巧妙地以电影片段导入,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祥林嫂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学生活动充分,在讨论中寻找答案。围绕着这个问题,孙老师设计了丰富的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合作,仔细阅读课文,梳理出与祥林嫂命运相关的众多人物:严厉的婆婆、精明的卫老婆子、冷漠的鲁四老爷夫妇、“好心”却办了坏事的柳妈,还有那些嘲笑她的鲁镇闲人们。大家找出具体的言行描写,比如四婶不让祥林嫂碰祭祀物品的“你放着罢”,柳妈建议她“捐门槛”,以及众人听阿毛故事时“满足”的表情等。通过梳理这些细节,学生们自己一步步拼凑出导致祥林嫂悲惨结局的复杂原因。
重点剖析“看客”,联系现实思考。课堂特别深入地讨论了“看客”现象。孙老师引导学生重点阅读了大家听祥林嫂讲阿毛故事后的反应片段,让大家思考:为什么这些人的冷漠和嘲笑,对祥林嫂的伤害如此之大?同学们认识到,这种无形的、群体的冷漠,有时比个别人的恶意更可怕。孙老师还联系鲁迅先生提出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概念,帮助大家理解这种群体无意识行为的危害性。讨论中,同学们对柳妈这个人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她到底是害人者,还是同样可怜的人?思想的碰撞让理解更深刻。
情感升华,引发共鸣与思考。课堂不仅停留在分析过去,更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孙老师提问:“鲁镇那些‘看客’真的消失了吗?我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这引发了同学们对现实社会中冷漠、旁观等问题的思考。最后,同学们以“祥林嫂,我想看见你……”为题,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表达了对祥林嫂遭遇的同情和对个体尊严的珍视。课后作业也注重联系现实,让学生选择为“现代祥林嫂”写点文字,或者观察反思身边的旁观者现象。
评课环节获得积极评价。课后,语文组的老师们进行了评课。高一备课组长陈峰老师肯定了孙老师作为新教师的勇气和钻研精神,认为这堂课“问题设计得好,抓住了关键”“学生活动充分,真正在思考”,特别是对“看客”现象的分析很到位,架起了经典作品与学生现实思考的桥梁。
孙蕴茹老师的这堂《祝福》公开课,是一堂扎实、有思考深度的语文课。它不仅帮助学生读懂了鲁迅笔下的深刻思想,更引导他们在阅读经典中反观现实,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人。这堂课也展现了高一语文组新教师良好的成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