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首页 >>教师发展>>校本研训>>文章内容
探寻自然与发展的深层联系——张珊老师开设“自然环境整体性”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5-05-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婧怡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张珊老师以“自然环境整体性”为核心主题,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系统把握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使这一内容成为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关键教学环节。

  课堂伊始,张老师播放了一段展现黄土高原现状的视频,以问题导入:“同学们是否知道,黄土高原并非自古就是这般千沟万壑的模样?让我们穿越时空,探寻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这一设问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随后,张老师立足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系统分析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综合影响。

}@C9}6LPAWGTSIZU9]GQ[S9.jpg


  张老师以动态视频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现状,抛出问题:“同学们,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曾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丰美之地。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变?”通过对比《诗经》中的描述与现状,引发认知冲突。学生迅速聚焦主题,张老师顺势板书课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并明确学习目标——探究要素关联与演化机制。

  张老师进一步深入展示汉唐时期黄土高原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分组完成表格——“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五大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学生结合《诗经》中“鹿鸣”“蒿苹”等描述,归纳出“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土壤肥沃”等结论。张老师适时追问:“这些要素如何相互影响?”引出“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核心概念。通过动画模拟“水循环(降水——径流——蒸发)”“生物循环(光合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风化——沉积)”三大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标出O₂、CO₂、有机质等物质的迁移路径,并讨论案例:“黄土高原的泥沙如何通过水循环影响黄河下游?”张老师总结:“各循环交织成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屏幕呈现热带雨林、荒漠、黄土高原的生产力数据,学生发现差异达45倍。张老师引导学生从“要素组合”角度分析原因:“为何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摇篮?”学生结合“粟的种植”案例,理解“生产功能”依赖于各要素协同。通过秦汉时期“有限农耕未破坏生态”与唐代后“植被破坏引发恶性循环”的对比,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展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生产力下降”的连锁反应。张老师适时引入“稳定功能”概念,强调:“自然调节有阈值,过度干预会导致崩溃。”

  学生类比黄土高原,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贫瘠”推导西北荒漠的整体性机制,张老师补充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强化作用,深化“要素远程影响”认知。

  课堂的最后,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要素—循环—功能—响应”知识链。随堂练习聚焦吉林雾凇(涉及水循环、生物圈)和安第斯山脉东西差异(整体性表现),并以“黄土高原治理成效”图片结尾,寄语学生:“整体性思维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关键”。

  来源|地理组

  文字|张珊

  图片|张佳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正行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天宁区后曹路9号 电话:0519-88116183 、0519-88116180 邮箱:czszxzx@czedu.cn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