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助力学生构建系统的地球科学认知体系,2025年9月12日下午第二节,徐婉婷老师在教室开设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公开课。本次课程以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为依托,通过趣味实验、数据剖析、互动研讨等多元教学形式,带领学生揭开地球圈层的神秘面纱,呈现了一堂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地理课堂。
课堂伊始,徐老师以“前苏联科拉半岛超深钻孔”切入,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探索的好奇心。紧接着,徐老师抛出核心问题:“人类无法直接抵达地球内部,究竟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其结构?地球内部又有着怎样的奥秘?”一连串的提问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为后续课程内容做好铺垫。
随后,徐老师开展了“盒子实验”,邀请学生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判断内部物品。学生们通过摇晃盒子听声音、感受重量等方式大胆猜测,并阐述判断依据。实验结束后,徐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与地球内部研究的关联:“就像我们无法打开盒子直接观察内部物品,人类也无法直接看到地球内部,这就需要借助‘间接观察’的科学方法——而地震波,就是探索地球内部的‘透视镜’”。生动的类比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通俗易懂,成功搭建起学生认知与学科知识的桥梁。

在“地震与地震波”教学环节,徐老师采用“自主学习+表格梳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地震波对比表格,并结合动态GIF图展示两种波的传播特点,补充“地面感受”“破坏力”等实用知识。徐老师强调“黄金十二秒”自救知识——“地震发生后12秒内若能迅速躲避到安全处,往往能大大降低伤亡风险”,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安全紧密结合,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实用价值。
为进一步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徐老师展示了“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变化,学生们自主归纳出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实现了从“被动听讲”到“主动探究”的转变。在梳理地球内部圈层特点时,徐老师采用“分层讲解+图表辅助”的方式,让各圈层特征清晰直观。此外,徐老师还特别区分了“岩石圈”与“地壳”的概念:“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还涵盖上地幔顶部,是地球表层坚硬的岩石圈层”,纠正了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
课堂后半段,徐老师将视角从地球内部转向外部,带领学生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大外部圈层。最后,她通过一张“自然景观图”,让学生将山、云、积雪、湖泊、草木等事物按圈层分类,直观感受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深刻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课程结尾,徐老师通过“小羊遁地”“地震震源判断”等趣味题目进行课堂检测,学生们积极抢答,正确率颇高,充分展现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整堂课程设计层层递进,从问题导入到实验探究,从理论学习到生活应用,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又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有效落实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文字:徐婉婷
图片:地理组